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
攝影:林青峰



古氏赤蛙(Rana kuhlii Tschudi, 1838)是體長5.5-7公分的中型蛙類,體型粗壯肥胖,是臺灣產蛙類中唯


 


一雄蛙體型較雌蛙大的種類。頭部比例較大,又稱為大頭蛙,身體背面有短棒狀或顆粒狀突起。身體背


 


部為深褐色、黃褐色或黑褐色,兩眼之間有黑褐色橫紋的個體,腹部為黃白色。雄蛙下頷有兩顆明顯的


 


齒狀突。瞳孔呈菱形,夜間以光源照射時呈現紅色。


 


古氏赤蛙廣泛分布在臺灣北部和西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和丘陵。


 


古氏赤蛙棲息在山區流動緩慢的溪流或溝渠中,常將身體藏於落葉下或泥土中,僅將頭部露出水面。除


 


冬季少見外,其它季節均可繁殖。雄蛙的領域性強,常以齒狀突當武器互咬對方,雌蛙一年可多次生


 


殖,卵粒散落在水底,外面膠質常黏上泥沙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攝影:林青峰


貢德氏赤蛙(Rana guetheri Boulenger, 1882)體長6-12公分,體型壯碩修長,皮膚光滑無突起,鼓膜


 


大而明顯,背側褶明顯,上、下唇和鼓膜周圍為黃白色,背部為棕色或黃褐色,體側有黑線和黑斑,後


 


肢有黑褐色橫紋,腹部為白色。雄蛙有一對鳴囊。


 


貢德氏赤蛙生活在臺灣、澎湖、蘭嶼、綠島、金門和馬祖低海拔山區的平地和墾地。


 


貢德氏赤蛙棲息在池塘、水田、溝渠和沼澤等靜水環境。生性隱密害羞,敏感機警,平時躲藏在水邊的


 


石縫和植物體上,受到驚擾則跳入水中。繁殖期為春、夏季,常躲在植物叢中鳴叫,低沉大聲如狗吠,


 


日夜均會鳴叫。雄蛙具有領域性,會驅趕入侵的雄蛙。雌蛙將卵產在水面上或黏在水生植物上,卵粒黑


 


白分明,卵外的膠質粘性極佳。


 













本文摘自兩棲爬蟲動物館2007年「臺灣蛙類特展」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月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